当前位置:首页 > 分类69 > 正文

2014年学什么好

摘要: 2014年学什么好最佳答案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20年来,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都学了啥?,下面一起来看...

2014年学什么好

最佳答案 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20年来,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都学了啥?,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2014年学什么好1

1月11日上午,来自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主要负责同志,军队各大单位、中央军委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齐聚中国共产党干部培训的最高学府——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参加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

这个研讨班,非常不一般

这次研讨班的主题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出席开班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李克强主持开班式,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悉数出席开班式。与以往不同的是,国家副主席王岐山也在主席台就座,出席开班式。此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党员副委员长,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党员副主席以及中央军委委员出席开班式。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及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开班式。可见,会议规格非常之高、分量非常之重。

这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举办的一次重要研讨班,导向非常鲜明,意义十分重大,有利于全党特别是高级干部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站位、开阔视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成为领导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行家里手,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中央党校每年都会举办一些专题研讨班,其中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是中央党校层次最高的班。1999年1月5日至11日,中共中央在中央党校举办了第一期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金融研究班,聚焦分析东南亚一些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和教训,增强领导干部防范金融风险意识,维护金融安全,推动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此次研讨班深受学员欢迎,反响很好,并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此后的2000年1月,中央又举办了财税专题研讨班。

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

2000年6月5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做好党校工作的一系列方针和原则。特别指出:中央近几年在中央党校举办了一系列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参加的、以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为主题的研究班,效果很好,对全党学习产生了重大示范和推动作用。今后每年都要在中央党校举办一次这样高层次的专题研究班。这样,举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被正式确定下来。

至今已举办了20次

此后,中共中央几乎每年(除2001年、2009年、2020年没有举行外)都会围绕改革发展中的重点热点或当年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举办一期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从1999年至今一共举办了20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在中央党校举办了7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从2014年的“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到2019年的“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再到今年的“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都会亲自上开班第一课,发表重要讲话。

中央党校官微《学习时间》栏目对此进行了梳理,供大家学习。

中共中央在中央党校

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

时间 研讨主题

1999年1月 金融问题

2000年1月 财税专题

2002年2月 国际形势与世贸组织

2003年9月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4年2月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2005年2月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

2006年2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7年2月 学习《江泽民文选》

2008年9月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2010年2月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11年2月 社会管理及其创新

2012年7月 号召全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

2013年11月 学习研讨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

2014年2月 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

2015年2月 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016年1月 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2017年2月 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从严治党

2018年1月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

2019年1月 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2021年1月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举办的

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

(2013-2021)

研讨时间:2021年1月11日

研讨主题: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内容摘要: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要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研讨时间:2019年1月21日

研讨主题: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内容摘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研讨时间:2018年1月5日

研讨主题: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

内容摘要:建设好我们这样的大党,领导好我们这样的大国,中央委员会成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至关重要,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历史眼光、强化理论思维、增强大局观念、丰富知识素养、坚持问题导向,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对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思考和把握,做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研讨时间:2017年2月13日

研讨主题: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从严治党

内容摘要:贯彻好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对顺利推进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中央决定举办这期研讨班,目的是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这个层面把全会精神理解深、理解透,把《准则》、《条例》各项规定把握精、把握准,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思想到位、行动对标带动全党贯彻落实,以解决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和主抓手,推动全会精神落到实处。

研讨时间:2016年1月18日

研讨主题: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内容摘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要聚焦发力,首先必须下功夫领会好、领会透。这是党中央把大家集中起来进一步学习研讨的主要考虑。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特别是要深入学习领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研讨时间:2015年2月2日

研讨主题: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内容摘要: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一起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不断见到新成效。

研讨时间:2014年2月17日

研讨主题: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

内容摘要: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

研讨时间:2013年11月

研讨主题: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内容摘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阐释了党的十八大精神,丰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进一步升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是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前进方向的迫切需要,是赢得发展新优势、开创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养、增强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迫切需要。

【资料参考:新华网、《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奥秘与中央党校》】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2014年学什么好2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教育进入新时代。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实施教育扶贫,完善资助体系,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显著增强。“双一流”建设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提出“四有”好老师标准,教师工作重视程度空前。教育现代化美好蓝图绘就,中国正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目标稳步迈进。

2012

4%目标如期实现

2013年12月23日,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发布201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公告显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2236.23亿元,占GDP比例为4.28%。中国如期实现4%目标,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013

全国统一学籍信息管理

2013年9月1日,全国首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实施,中小学生学籍号与身份证绑定,“一人一号,籍随人走,终身不变”。年底,覆盖全国所有中小学生的统一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并实现全国联网运行。

2014

40万所学校晨读宪法

2014年12月4日,首个国家宪法日,全国教育系统同步开展宪法学习日活动,全国教育系统40万所学校集中开展宪法晨读,举行特别升国旗仪式,上一节宪法教育课等。今后每年的宪法学习日将结合国家宪法日的要求,确定一个或多个宪法知识要点作为主题开展学习教育活动。

2014

提出新文明观

2014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并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文明观。

2014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考察时指出,少年儿童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3级硕士生郭立伟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总书记的讲话令人振奋。青年一代责任在肩,绝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期盼”。

回忆起自己参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座谈会的情景,当年五年级(3)班学生米增昊言语中难掩兴奋和激动,“习爷爷和我握了手,还问我上几年级,平时有什么爱好。习爷爷向我们提出了4点要求,我都记住了”。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引导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各方面共同努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真正培养起来。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基础工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广大少年儿童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让他们成长得更好。

(本报记者 余闯 整理)

2014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冉光华出生在贵州省开阳县宅吉乡保星村冉家寨,家庭经济收入微薄。初三毕业时,他入读当地职业技术学校电子专业,之后通过一年顶岗实习,很快晋升为工艺组组长,每月工资5000元左右。

“事实证明,人生并不只有考高中、上大学这一条路,只要拥有一技之长,就能自食其力、成长成才。”冉光华说起自己的工作,脸上洋溢着自信。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千万家庭送去解决就业、增加收入的民生福音,更为“人人成才”的教育梦想筑就基石,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显著提升。

聚焦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产业生力军;聚焦完善制度标准,找准改革突破口;聚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聚焦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聚焦下一盘大棋,增强多方协同工作合力……经过长期创新实践探索,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四梁八柱”已经搭建起来,现在进入到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阶段。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黄金期。调查数据显示,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不断增强。

(本报记者 余闯 整理)

2014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号召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现场聆听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1级本科生古丽加汗·艾买提一生难忘。古丽加汗作为免费师范生代表发言,还将自己准备的一顶维吾尔族花帽送给了总书记。“总书记讲了好老师的要求,内涵丰富深刻,我将坚守教育初心使命,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古丽加汗说。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注重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以改革为主线,坚持问题导向,努力为教师想办法、做实事、办好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根据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673万人,比上年增加了46万人。纵观神州大地,从城市到乡村,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越发浓郁,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让人羡慕的职业,广大教师的社会声望不断提高。

乡村教师第一次拿到了国家级荣誉证书,小学教师第一次可以评“正教授”,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第一次实施,各级各类教师和校长的专业标准第一次发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大教师自觉肩负起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自觉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刻苦钻研、严谨笃学,自觉爱护、尊重、宽容学生,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学生喜欢敬佩的“四有”好老师。

(本报记者 余闯 整理)

2014

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

2015年12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期评估报告发布。截至2014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559万人,位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37.5%,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取得历史性成就,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步伐加快。

教育规划纲要实施5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为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受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时任厦门大学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邬大光教授牵头成立评估组,对教育规划纲要高等教育领域中期进展进行第三方评估。

评估显示,5年来,以“大格局”谋划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调整,以“大工程”牵引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以“大协同”创新高校内外联合培养人才,以“大实践平台”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以“大教改”激活高校学生创新活力,以“大联动”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格局态势已形成,我国高等教育由“大”向“强”迈进。

新世纪的第二个10年,高等教育站在新起点上。高等教育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坚持以育人为本,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走内涵发展道路,加快了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瞿振元表示,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较好满足了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求,不断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推动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报记者 余闯 整理)

2015

创新创业成为校园时尚

2015年4月2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大力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和离岗创业。国务院办公厅随后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面向全体学生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2015

推进“双一流”建设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作出新部署,推动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对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

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对“双一流”遴选条件、遴选程序、支持方式、管理方式、组织实施等作出具体规定。

同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正式确认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1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双一流”建设学科共计465个(其中自定学科44个)。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双一流’建设将推动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第二届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说,“从全国各地相继出台高水平大学建设相关政策的情况看,‘双一流’建设激发了地方进行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高校的受益面不断增大。”

(本报记者 余闯 整理)

2016

工程教育实现国际多边互认

2016年6月2日,《华盛顿协议》组织全体正式成员全票通过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意味着我国工程教育实现国际多边互认。

2016

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2016年5月2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7月2日,国务院正式发布《意见》提出,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2016

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早在1990年4月,党中央从反对和平演变、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出发,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专门研究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会议。此后的24年间,一共召开了23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而2016年的第24次会议则是第一次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为题召开,也是规格最高的一次,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此次会议对高等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许多重大问题作出了深刻阐释和论断,打响了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攻坚战。

两个月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从多个方面对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了具体要求。

201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为了全面摸清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情况,找准问题、精准发力,2017年4月至6月,教育部组织200余位专家深入全国2516所普通高校思政课课堂,用3个月时间实施完成了“地毯式全覆盖的大调研”。

边演边讲、用视频讲、请学生讲……思政课的“打开方式”变得有意思,思政课不再像过去一样“一言堂”“满堂灌”,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显著增强。省委书记、省长、校长书记、国企领导带头登台讲思政课成为新风尚,他们用亲身经历为学生答疑解惑、讲述时代命题。信仰的风帆在大学高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创了新局面。

(本报记者 欧媚 整理)

2017

残疾人教育普及水平明显提高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实施以来,残疾人受教育机会不断扩大,普及水平明显提高。2017年,中国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超过90%。

2017

新高考改革落地

2017年7月,上海市、浙江省组织实施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来首次高考,沪浙两地新高考制度改革平稳落地。上海市、浙江省是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印发后,全国首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

选考试科目,选考试次数,选升学路径……没有了原先“3+1”式的固定考卷,没有了文理分科的限制,作为第一届新高考考生,上海金山中学的陆一歆一度在突然出现的众多选择前感觉发蒙,身边的同学也一样无所适从。

好在“药方”很快跟上了。开设生涯指导课,班主任变身生涯规划导师,情景模拟排班选课,从市教委到区教育局再到学校,都帮助学生认真思考自己的兴趣和未来职业方向。陆一歆最终在“6选3”的20种搭配中选择了化学、地理和历史。文理兼学的她在高考报志愿时发现,可选的专业特别多。

“新高考”改革的不仅是内容,还有对学生和学校的评价方式。高中生研究性学习和志愿服务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板块,特色高中建设取代了以往升学率的比拼,成为学校发展的新路径,直接迎击“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唯升学率”。

在考生素质更全面、考生成才方式更多元的背后,学校也积累了宝贵的改革经验。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研究员冯成火介绍,新高考改革促使高中完成了从整齐划一的行政班授课向差异化的选课走班教学的转变,班主任与成长导师“双轨制”管理模式走出了新路子。对于高校,统一考试招生、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自主招生等多种模式并行,实现了“条条大路通罗马”。

新政在上海、浙江平稳落地为新高考改革起到良好示范作用。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作为第二批试点正式启动新高考改革。2018年,冀辽苏闽鄂湘粤渝等八省份也加入改革行列。

(本报见习记者 林焕新 整理)

2017

统编三科教材开始使用

教科书是社会的集体记忆,更体现着国家意志。

“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说的这句话振聋发聩。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教材建设的中央文件,从制度层面明确了教材建设这一国家事权。《意见》明确要求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科教材统编、统审、统用,有效落实国家事权。

2017年是我国教材建设史上尤为关键的一年。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负责指导和统筹全国教材工作,标志着我国教材建设工作进入历史新阶段。同时,教育部设立教材局、组建课程教材研究所,建设了包括6000多名专家的大中小学教材编审专家库。

也是在这一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三科统编教材开始在全国小学和初中的起始年级使用:一年级的第一堂语文课上,小学生们看到“天地人”“你我他”六个楷体字横在页面中间,字的周围没有拼音。原来的拼音学习被挪到一个月之后。看似简单的调序,折射出的是把汉字、汉语摆到第一位的编写思路,打好“中国底色”的价值观被强化。对于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新生来说,《思想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顾名思义,新教材讲求“德”,也重视“法”。

2019年秋季学期,普通高中阶段三科统编教材在京沪津鲁琼辽六省份起始年级开始使用。义务教育阶段实现三科统编教材所有年级全覆盖。

(本报见习记者 林焕新 整理)

2018

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提速

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这是我国发布的第一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6月21日,改革开放40年来第一次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大会召开。10月,教育部印发文件提出40条实施意见,加快推进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

2018

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018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作出顶层设计。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实施十大行动建强做优教师教育。

2018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18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描绘了教育现代化的愿景蓝图。

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首次提出“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再到“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论断,教育在国家意志层面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这一重要论断把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把教育与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成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

天津市第四中学校长王洪花认为,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教育称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为校长,应该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遵循教育规律,坚守教育初心,矢志不渝地做一个追梦人、筑梦人。

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表示,“两个大计”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更加凸显了教育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工程的地位和作用,更好地回应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期待,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有力指引。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我们要认真总结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宝贵经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论断,进一步把‘两个大计’转化为历史自觉和责任担当,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不断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报记者 欧媚 整理)

2019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次会议突出思政教育的重要功能,明确了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的战略地位,指明了思政教育的改革方向,强调了党领导思政教育,是新时代办好思政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回忆起座谈会,“振奋”“方向”和“责任”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徐川的最深感受,也是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共同体会。小学思政课教师方荣回忆,在过去,思政课长期不受重视,课时经常被语文、数学等“主课”霸占,即使开齐开足这门课,对很多学生而言,思政课仿佛总是板着一张面孔。“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这句话给我鼓足了干劲。”

从北京回来后,学生们听说了方荣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那一阵子,我明显感觉学生学习劲头十足。”方荣说,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的重视,让她有了更多信心和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新标准,对思政课改革提出了新要求,让我更加清楚了教育的方向和目的。”浙江东阳中学思政课教师蒋一平回忆,“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这坚定了她“思政教育要上得‘实’,就得注重实践性的教育方向”的信念。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前行方向,也对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殷切期望。

(本报见习记者 梁丹 整理)

《中国教育报》2019年10月01日第10版

2014年学什么好3

NO1. 高考(课程)改革落地,将千万孩子从应试教育泥沼拉出来

【政策回顾】

9 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意见提出五大任务:一是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进一步促进 机会公平。二是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更好地引导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三是改革招生录取机制,规范考试加分、自主招生,改进录取方式,拓宽多种形式 学习通道。四是改革监督管理机制,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五是在少数省(市)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浙江、上海率先启动高考改革。

12 月17日、18日,教育部相继出台《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 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四个配套文件,对考试招生改革的关键环节做出详细规定,为招生改革奠定 坚实的制度基础。

【政策影响】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刘海峰指出,公平与科学,是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两个关键词,体现了统筹兼顾、循序渐进、逐步优化的思路,确保改革过程平稳有序,积极稳妥地实现改革目标。这是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中最重要最复杂的改革。

“我理想中的高考,不是分分计较,更不是‘一考定终身’。”山西省初一学生王洋憧憬着,各种考试倒计时牌、横幅标语不再充斥在自己的生活里,“可以申请不同的大学,得到不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然后自主选择”。

王 洋的梦想正在逐步变成现实。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将如同30多年前的恢复高考一样,改变成千上万的孩子的命运,让他们逃离应试教育。从自选3科学业水平 测试计入高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入档案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到废除自招联盟、自主招生放在高考后进行,奥数等6类特长加分取消。从只看“冷冰冰的分”到关 注“活生生的人”,力图用更科学、更多元的“尺子”丈量那些有思想、有生命力的人,真正实现学生“学”有所选、大学“教”有所选。

NO2. 职教改革提速,让动手强成绩差的孩子也能人生出彩

【政策回顾】

2014 年,经济新常态下,中国职教改革发展拉开新的帷幕。6月2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公布。6月23—24日,第三次全国职教工作会 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李克强在会前接见与会 全体代表并讲话,强调要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比较充分就业提供支撑。

6 月,六部委联合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4月,178所高校发布《驻马店共识》,提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11月,财政 部宣布,提高职业院校生均财政拨款;12月,《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公开征求意见。

【政策影响】

中 国教育研究院职教所所长孙诚指出,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不仅为职业教育自身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还深刻影响着教育系统内部的重大变革,促使我国现有的教育 系统进一步开放,发挥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科技与文化等协同发展中的多功能作用,为构建平等而自由的教育制度打开通道,为广大青年创造更多选择学习的机 会,“使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之梦不再那么遥远!

职教改革带来的影响将是全方位 的。对于学生来说,不用高考也可以上大学,学习成绩不好、动手能力强的孩子也有盛开的春天。江苏常州刘国钧高职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二年级学生陆枝钊 中考成绩超过四星级高中仍选择职业学校,就是因为他上的是“3+4”班,不用高考就可以上本科。在江苏,越来越多的孩子选择上这样的职校,特别是 “3+3”、“3+4”分段培养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成绩好的初中毕业生报考。

职教改革 发展,不仅学生、学校受益,随着“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职教也是抓发展、抓职教又是抓民生,抓职教就是促就业”意识的逐步树立,职业教育将迎来又一个发展 黄金期,这对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将产生重要作用,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长远竞争力提升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NO3. 户籍改革深入,随迁子女享有平等受教育权

【政策回顾】

7 月,国务院正式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首次明确城市落户门槛,根据城市类型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随着 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外来人口子女就地入学、异地高考政策再成焦点。根据户籍制度改革总体要求,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 利;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各级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逐步完善并落实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政策以及接受 义务教育后参加升学考试的实施办法;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课程)回国人员等常住人口的城镇落户率。

【政策影响】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根据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7月31日提供的最新数据,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已达1062万人,数量庞 大。随迁子女受教育公平,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正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以及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等各个环节,积极 推动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教育并且参加升学考试。

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钱弘道指出,农民 工的孩子在城市无法上学,孩子得不到父母关爱或夫妻两地分居,会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可以预测,新型户籍制度的建立将在教育公平问题解决方面带来重大进展。 例如,新型户籍制度有利于进一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中考、高考问题;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将带来更好的职业教育;城乡 之间教育资源的投入更加均衡。

NO4. 校园足球“升级”,扭转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严峻形势

【政策回顾】

足球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足球作为体育必修课、到2017年建成2万所中小学足球特色学校、200个高校高水平足球队……今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的校园足球“升级版”令人瞩目。

体育是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专家认为,大力实施校园足球“升级版”的关键,一是教育、体育等部门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突破资金、场地、师资、赛事等瓶颈;二是改革学校体育,让孩子学会足球等一两项伴随终生的运动技能,真正发挥好体育的基础教育作用。

【政策影响】

足球深受群众喜爱,振兴足球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期冀,加快校园足球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义。“中国十三亿人口,就找不到11个会踢球的?”这一问题困扰着中国足球,这一现状与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形象很不相称。

抓足球要“从娃娃抓起”,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青少年足球的今天,就是中国足球的明天。加快校园足球普及,既是扭转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严峻态势的理性选择,也是以校园足球为突破口、全面推动学校体育改革的合理途径。

校园足球工作会议召开以后,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东北路小学体育教师刘和春信心满满地说:“这么整足球,早就有戏了。作为一名基层学校的足球教练,只要上面搞好顶层设计,我们就干劲十足,就更有力量了。”

NO5. 19城市严格“就近入学”,义务教育力争实现“无择校”

【政策回顾】

1 月14日,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要求,合理划定招生范围,有序确定入学对 象,规范办理入学手续,全面实行阳光招生,逐步减少特长招生,做好随迁子女就学,试行学区化办学,在加快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同时,健全科学、明晰、便利的 小学升入初中制度,规范招生入学行为,提高治理水平,促进教育公平。

1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又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督促北京、天津、上海等19个大城市尽快落实免试就近入学工作。

【政策影响】

小升初关系千家万户,备受人民群众关注,一直是义务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大城市,由于优质教育资源分布尚不均衡,调整需要时间,利益需求多元,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义务教育择校问题,影响了社会对教育的满意程度。

两个文件着力破解择校难题,进一步明确了小升初划片入学模式、对口升学流程、入学办理方式、信息公开办法等,对于保障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四年级学生家长王女士再也不用纠结于“近”与“好”的抉择。通过“引入名校办分校”,她家门口的北京四中璞瑅学校除了国家课程外,还开设了具有北京四中、黄城根小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从小学部的英语(课程)外教口语课程、实践体验课程,到中学部的国学、写字、阅读、人文游学等课程,一应俱全。以前看同事孩子升学,求爷爷告奶奶,‘提着猪头找不着庙门’。现在好了,好学校办在了家门口。”

NO6. 教育部划出师德“红线”,社会期待教师形象得到改善

【政策回顾】

7月8日,教育印发《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设立了六条“红线”,其中包括严禁教师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

10 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禁止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禁止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 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禁止索要或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财物等,首次划出对高校教师 具有警示意义的七条“红线”。

【政策影响】

北大副教授诱骗女留学生、川美教师“性骚扰”女生、厦大“博导诱奸门”……今年发生的多起高校教师“失德”事件令人震惊。社会期待,“红七条”能真正筑牢师德底线,维护师德尊严。很多人都期待,政策的出台,能够规范教师的行为,改善教师的形象。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指出,“红七条”的出台非常重要,非常及时。高校教师是社会最高层次的知识分子,是青年的导师,社会风尚的引领者。高校教师的职 业道德不仅关系到青年学生的成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有必要在高等学校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树立正气,抑制 邪气,把高等学校建设成神圣的学术殿堂、育人高地。

此外,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接受 吃请等问题,在一些地方和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群众反映强烈。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教师身上,但严重损害了人民教师整体形象,这些问题不解决,就无法真正履行 教书育人的崇高职责,就无法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六条红线”的划定,不仅有助于推动教育系统作风建设的不断深化,也有助于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 落实,让教师真正地把心思花在教书育人上,受益的最终还是我们的孩子。

NO7. 教师轮岗“加速”,教师将成为“流水的兵”

【政策回顾】

今年9月,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要求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 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用3至5年实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以达到师资资源的 均衡配置。

【政策影响】

专家指出,这项政策将更好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抑制择校热、学区房热等怪现象的发生和发展。

过去常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现如今,随着教师流动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老师也将成为“流水的兵”。如果教师处于流动状态,家长对所谓名校、优质学校的期望值就会下降,这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择校热”,促进区域内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

然而,一个不能被忽视的现实是,在现有的行政体系下,教师往往“逆均衡”流动。薄弱学校的中青年教师一旦被评为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等,经常被名校“挖墙 脚”。校长行政级别不同、老师所属学校各异是师资均衡配置的制度性障碍。当前,江苏、福建等一些地方已经探索实施中小学教师“县管校用”,为教师均衡交流 破除了制度障碍,期待这样的改革举措覆盖面更广一些。

NO8. 电子学籍全面推行,真正规范招生办学、杜绝学历造假

【政策回顾】

9月1日起全面实施学籍学历电子注册,使违规招生、学历造假行为无路可逃。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对规范招生办学行为、完善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体系、维护学历证书严肃性、遏制学历证书造假以及更好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策影响】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籍学历管理不只是提供了工作方便,减少了管理成本,也为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供了统计技术基础。

学籍学历电子注册本身又仅仅是技术,使用是否得当最终还是决定于使用的人,不能用它限制师生的正常教学。使用不当与使用得当仅一字之差,如果对数据库的数据 不能严格审核把关,或不能及时更新,依然可能成为陈旧无效的数据死库,也会成为一个沉重负担。最近一些地方发生抢注学籍导致一些学生不能正常拿到毕业证的 事件就是例证。

NO9. 现代学徒制试点启动,职教生既学理论又学实践

【政策回顾】

8月25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重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加大支持力度,大胆探索实践,着力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

【政策影响】

职业院校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跟老师学习理论知识,一半时间在工厂做学徒由师傅言传身教。这种源自德国的现代学徒制融合了企业、学校的双重优势,加深了校企合作,可以带来学生质量的大幅提升,在国际上也是一种主流发展趋势。

当前,中国需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需要从低端制造业中转型升级,就必须建立起培养现代职业技术工人的教育体系。

NO10. 教育信息化有了“施工图”,孩子们在互联网里上课

【政策回顾】

12月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中国人民银行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为未来6年的中国教育信息化绘制了一幅清晰的“施工图”。

《实施方案》提出,到2015年,全国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其中宽带接入比例达50%以上,拥有网络教学和学习环境;初步建立起丰富多样的优质 数字教育资源,实现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的普遍共享,并输送到全国具备网络教学条件的学校、班级,实现课堂教学的常态化、普遍性使用。

【政策影响】

有了教育信息化的“施工路线图”,以及3个明确的“时间表”,我们看到了教育信息化的美好图景。教室里不需要粉笔、黑板擦,孩子们不用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地球任何角落的一家工厂的整条生产线都能被“搬进”物理课堂。这些在过去看来是遥不可及的事,不久将变为现实。

2012 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以来,全国6.36万个教学点实现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音乐、美 术、英语等课程开课率显著提升,教学点的课堂正逐步变得丰富多元、生动活泼起来。山西省芮城县东屿村教学点通过实施项目,学校教学条件好了,教学内容丰富 了,孩子们会唱歌、会画画了,村里的老百姓很认可,新学期陆陆续续共有16个孩子转学回村。教育信息化一定能改变成千上万的孩子的命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