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分类69 > 正文

一百多分学什么技术好

摘要: 一百多分学什么技术好最佳答案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焊接的及格线是100分,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

一百多分学什么技术好

最佳答案 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焊接的及格线是100分,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百多分学什么技术好1

匠人心语

焊接是个苦活,不仅要体力,还要耐力。从入行到独当一面焊接成品,往往得花上一两年时间,而要把成品变为产品甚至艺术品,需要练习的时间就更多了。

我发现行业拔尖人才都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探索深耕的人。未来,我还想继续在焊接领域深耕,把手头的活做到极致,不断磨砺自己、挑战极限、突破自己。

调试、测试、重来……这是浙江钱江机器人有限公司焊接工程师王洋的日常。最近,他在备战全国职工数字化应用技术技能大赛,为了能让自己的作品兼具大赛要求的实用和美观,他不断调试机器人焊接的运行参数,力求产品呈现更完美。

精雕细琢,是这一行的常态。1989年出生的王洋虽然年轻,却已经有着十多年的焊接行业经历。从最基本的手动焊接,到如今的机器人焊接,他一路摸爬滚打,从焊工成长为焊接机器人的“最强大脑”。他评价自己“不是个有耐心的人”,却在极其需要耐心的行业领域不断深耕。究其原因,他答道:“可能就是,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吧!”

这是属于理科生的浪漫,而这浪漫之下,藏着诸多不凡。

探索材料世界的秘密

王洋说,要在人群里认出焊工很容易:“衣服脏兮兮,有时甚至还有些小洞。提起焊接头头是道,面对其他话题却相对寡言。”这也是王洋自己的特点。这位外表斯文冷静的青年工程师,内心对焊接这一行业却有着火一般的热情。自从大学选择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后,他就迷上了这个行业,“接触世界上各种材料,将其变为成品,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学生时代接触各种各样的材料,也让王洋找到了兴趣所在。“世间材料有千千万万种,但要走得更远、探索得更深,就得瞄准一个目标。”最终,他选择锚定钛合金这一材料领域深耕。

随即,他迎来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机遇——2012年,王洋参与了国家级项目“蛟龙号”40毫米以上钛合金手工氩弧焊焊接工艺开发及设计生产。氩弧焊技术,就是在电弧焊的周围通上氩气保护气体,将空气隔离在焊区之外,从而达到防止焊材的氧化的功效。简单来说,就是要找到合适的方法,让钛合金变成硬度强且美观的产品。

这并非易事。王洋介绍,第一个难点就是稳。样品长度54厘米,焊接过程需要五六个小时,甚至更久,但焊接过程手却得一直保持平稳,“抖动,就会产生渣屑。即使到了最后一步,有小差错也得重新再来。及格线就是100分,没有容错率。”

一切技术都无法弥补基本功不过硬带来的缺陷。这一项目,让王洋再次正视基本功,他开始埋头苦练。为了训练效果更明显,他在手腕上缠了根绳子,绳子另一端悬着铁块。最开始,他只能坚持半小时。半年后,这个时间变成了六小时以上。

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基本功保障,在导师的带领下,王洋在进行样品测试时变得得心应手,总能保质保量完成测试。最终,从工艺设计,到样件焊接成型,经历了近两年时间。700多个日夜,高温下焊接出了完美的样件,也淬炼出了一名合格的工程师。

从技术员变身程序员

王洋成长的十多年里,正值工业机器人飞速发展时期。焊接机器人开始逐步取代人工,王洋也从技术员变为“程序员”,成为机器人不可替代的人。

一个焊接机器人,从生产到下线,得经过应用测试、整体测试、本体测试等多个环节。王洋负责的就是末端的应用调试。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设计出最佳的焊接工艺参数和方案。多的时候,可能要做十几套,甚至二三十套参数测试,才能摸索到最佳的工艺匹配。

“焊接过程,我们需要通过测试焊接工件,来确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焊接工艺,涉及电流、电压、速度等多方内容。”王洋告诉记者,焊接机器人更适合生产标准件,因此上一道工序给出的焊接工件如果存在误差,焊接出的产品大概率就是不合格。

测试中,失败成了常态。王洋并没有被挫败,反而通过不断创新探索出了解决之道。“我们在焊接机器人上嫁接了激光跟踪或视觉观察等新技术,大大提高了焊接的准确率,满足了绝大部分产品的焊接要求。”说着,王洋翻开了自己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的都是试错记录。为了设计出更匹配、更优化的工艺参数以及焊接方案,让机器人在生产需求中快速焊出质量稳定的焊缝,这一习惯,他坚持了10多年。

凭着这股子认真劲,王洋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机器人焊接大赛优秀奖、“五星台州技工”等荣誉,还有5项发明专利、35项实用新型专利以及1项软件著作权。

工业机器人的研制、使用,不仅需要操作员在技术上寻求开拓突破,还需要在视野上将目光放长远,保有创新意识。“任何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思维,不能只满足于当前的任务指标需求,更要应对未来10年至20年的大趋势,搞好预研项目,促进创新落地。”不多的业余时间中,王洋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习上。阅读国内外文献、请教导师、撰写论文,他随时追踪全球相关学术动态和研究热点,时刻充电。

徒弟心中的“贵人”

机器换人,一方面是因为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也因为焊接技术人员的减少。“吃得了苦,沉得下心”这样的要求让很多人最终放弃走下去,但这门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技术不能丢”。

因此,王洋给自己设了个“小目标”——带徒弟。近年来,钱江机器人有限公司招的技术人员大半都当过他的徒弟,人数达到了二十多人。其中,还有多名徒弟已经出师,成为了企业内的技术骨干。

“师傅手把手、毫无保留地教我技术。他总说,‘大家都是从不会到会,不要畏难,要肯花时间,肯下苦功’。”已经成为台州市技术能手的陈少波是王洋第一位徒弟,他觉得王洋是他的“贵人”,让高中毕业的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在他心里王洋一直是他的榜样,不仅因为技术过硬,还因为吃苦的事,王洋总是第一个冲上去;犯难的事,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扛。

去年,一位福建客户定制的焊接机器人用于叉车厚板焊接时遇到问题,生产过程极易出现咬边和气孔,使产品无法达到一级焊缝无缺陷的要求。王洋和陈少波一起赶赴现场,调整焊枪位置、改变电流电压、增减焊接速度,连续十多小时测试,情况并没好转。体力、精力消耗过度,陈少波直觉得有些吃不消,但王洋还是把自己“钉”在焊接机器人前摸索。最后,他们思索出调节焊接件角度的办法,90度、60度、30度,每两小时变化一次倾斜角度,最终原本水平放置的焊接件在达到15度角倾斜时,焊接成品最完美,问题终于解决。

王洋明白,焊接机器人能替代人工,但不能完全取代。“‘蛟龙号’项目中,最后成品就是由三十多年工龄的老师傅完成的,用时比我更长,但更稳、更完美。”王洋解释,刻板印象里,机器人操作优于人工,但这需要程序员懂焊接技术,才能设计完美的运行轨道,所以技术依旧是王道。

“我的目标就是把当下的工作做好,焊接出完美的产品。”王洋说。

作者:徐子渊

来源: 浙江日报

一百多分学什么技术好2

常用兽药的用量,我看网上有很多段子,都在讲这个兽药的用法用量,只字不提含量的事儿,所有不提含量直接说用量的都是在耍流氓。这个短文呢,我们来讲一些常用的针剂的用量,

第一、青霉素,青霉素呢是以万为单位来计算的,市面上常见的青霉素,有160万单位一支的。也有400万单位一支的。猪每公斤体重打3到5万单位的青霉素,比如说160万单位一支的青霉素呢,我们可以打50到100斤体重的猪,400万单位的青霉素呢,一支我们可以管150到250斤左右的猪,比如说三四百斤的猪呢,我们打400万单位的青霉素呢,也是要打两支的。

第二、头孢噻呋钠粉针,市面上常见的有0.5克的,有1克的,我们按照1克为单位来算,理论上一克的头孢纯粉呢,可以管400斤以上的猪的体重,实际上呢,我们给猪打针的话,常用的就是200斤体重打一支,比如说很多人给母猪做产后消炎用头孢是吧,三四百斤的母猪呢,2支1克的头孢,配上2支10毫升的鱼腥草来给猪打,连续打三天。

第三、阿莫西林钠粉针,这个和头孢比较相似,理论上。1克的阿莫西林可以管200到400斤体重的猪,实际上呢,也就是200斤左右的猪,三四百斤的猪呢,是要打两支。

第四、氟苯尼考注射液。市面上常用的氟苯尼考呢,有10%的和20%、30%的都有,那么10%的氟苯尼考呢,每公斤体重的猪呢,要打0.2毫升左右,那么一支十毫升的10%的副本尼考管100斤左右的猪,那20%或者30%的氟苯尼考呢,一支十毫升的,可以管200斤左右的猪,氟苯尼考,这个用量不宜过大,因为他有免疫抑制性,另外的话,怀孕母猪尽量不要用氟苯尼考,他对胚胎呢有一定的毒性。

第五、替米考星,市面上常用的替米考星是30%含量的,这个含量是比较高的,每公斤体重的猪,打0.05到0.1毫升,一支10毫升的,30%的提米考星,大概管200到300斤体重的猪、替米考星呢,这个药用量也不宜过大,因为你打针的时候比较难推浓度高,第二个猪有疼痛感。

第六、卡那霉素,卡那霉素市面上常见的有5%的和10%的。5%的卡那霉素呢,每公斤体重打0.3毫升左右,一支10毫升的可以管50到100斤左右的猪,10%的卡那霉素,一支十毫升的可以管150斤到200斤体重的猪。

第七、泰勒菌素,泰勒菌素市面上常用的有1克的2克的一支,那么1克1支的泰勒菌素大概管150斤到300斤的猪,实际上我们平常用的就是150斤到200斤的猪,用1克的泰勒菌素,2克1支的泰勒菌素,可以管200到300斤体重的猪,有的时候我们猪咳嗽喘气比较厉害的,我们也可以把卡那霉素和泰勒菌素混合起来打,效果也是非常好的,记住这个方案以后用的着。

第八、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市面上常用的有10%的和30%的,那么10%的黄安间甲氧呢,一支10毫升的可以管100到200斤体重的猪,首次用量加倍啊,黄安类药都是这样的。那30%的黄安间甲氧嘧啶钠呢,一支10毫升的,理论上可以管400斤左右的猪,实际上呢,我们也大概按照200斤体重用一支来算。

第九、林可霉素,林可霉素在养猪上用得也非常多,它可以消炎。可以治疗猪的咳嗽喘气,呼吸道问题,市面上常见的有10%的和30%的,10%的林可霉素1支10毫升的,大概可以管100多斤的猪,30%的林可霉素,一支十毫升的,理论上可以管400斤的猪,是没问题的。实际上呢,大概按照200公斤体重来用。

第十、恩诺沙星,市面上有2.5%的,5%的,10%的含量是比较多的,那我们按照10%的1支10毫升的这个恩诺沙星来举例啊,大概可以管400斤的猪,实际上呢,也是按照200斤体重来用,比如说三四百斤的猪,我们打恩诺沙星呢,10%的啊也要打20毫升。另外呢,这个恩诺沙星有的时候我们可以配上头孢纯粉来用,对于副猪咳嗽喘气,拉稀效果都是非常好的,你用过吗?

我们很多时候给猪打针治病没治好啊,两个原因,第一个是药量打少了,因为你的药含量特别低,第二个。你不会联合用药,这个是需要经验的。

那么今天,我给大家列举了十种常用的针剂类的兽药的用法用量,想告诉大家两点,第一是买兽药不要光盲目的拼价格,要看看它的含量,看看它的工艺,甚至用完之后看它效果,才能知道他对不对得起这个价格,不要光盲目的拼价格,没有任何意义。第二是兽药的种类是非常非常多的,如果你不会用,你再买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他。它的用法用量不要拿回来不会用啊,这个多学多问不丢人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关注老梁养猪咨询、每天分享实用的养猪技术。

一百多分学什么技术好3

工匠速写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李白脍炙人口的诗句,为我们展示了一幅1000多年前大唐男儿悲壮豪迈的秋夜冶炼图。今天,炼钢炉前的炉火依然熊熊燃烧,但乱窜的“红星”早已被电脑屏幕上不断闪烁的各种数据所替代。炼钢工徐国明双眼紧盯着炽红的铁水倾泻进转炉,随时目测着火焰颜色的变化,查看着电脑上不停变换的各种监测数据……

“练就像师傅那样的本领,仅凭肉眼就能准确判断出钢水中的碳含量,上下误差不会超过0.05%。”这个近乎炼钢行业哥德巴赫猜想的极限目标,是徐国明一直以来苦苦追求并且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与实现的。经过千百次实验,他要想方设法将炼钢成本指标降到最低,把钢炼得更好;他要用精益求精,勇于探索的不断实践打造属于每一位一线炼钢工人的“工匠精神”。

虚心学习得“真传”

走上河钢承钢热轧卷板事业部150吨炼钢9.5米平台,你会看到这样一个人:他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说起话来斯斯文文,一会在主控室观察炼钢参数,一会到出钢口手持炼钢镜观察钢水状态,在主控室与炉台之间,他每天往返上百次,汗水不停地从额头上滴落下来,他就是河钢承钢“徐国明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热轧卷板事业部冶炼作业区副作业长徐国明。

自参加工作到现在的31年,徐国明始终坚守在炼钢工这个岗位,与钢花为伴,用心逐梦。

1988年,初中毕业的徐国明走进当时的炼钢厂,在庞大的炼钢转炉面前,徐国明心生敬畏,却又心有余悸。自己能否驾驭这么庞大的设备?自己能不能学会复杂的炼钢知识?万一学不会丢人怎么办?正在徐国明深陷顾虑中时,公司炼钢专家张志新找到了徐国明,要收他为徒,教授他炼钢知识。能得到张师傅的“真传”,徐国明所有的疑虑全都没有了。张志新的言传身教使徐国明快速进入状态,他白天跟着师傅学习炼钢技巧,哪里不明白就追着师傅问,哪里有一个小收获就立即记录在本子上,晚上回家后还坚持自学炼钢知识,在一个月之内他就学会了所有的岗位操作技巧,无论从火焰颜色判断钢水成分,还是从仪表参数判定出钢时间,徐国明都能独当一面。参加工作4年后,徐国明的能力得到领导认可,被提拔为当时公司最年轻的炼钢炉长。

短时间内的速成没有让徐国明心生骄傲,从兑铁到加渣料,从取样测温到出钢,从炼钢工到合金工,从一助手到二助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徐国明都细心观察、精心操作,踏踏实地工作,快速了解工序生产特点,从中摸索相关生产经验,快速补齐了自身的短板,带领的班组技术指标年年位居前列。“徐国明在工作上非常谦虚认真,为了弄明白一个问题,他经常是几天几夜不回家,直到解决问题才罢休,正是凭借着这样的性格,多项疑难问题得到解决,他就像一面旗帜,激励着作业区里的所有人!”该部冶炼作业区作业长温春普说。

多年来,徐国明刻苦钻研技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由于公司炼钢系统一直采用双联法工艺,造成半钢炼钢热量严重不足,致使转炉炉龄在2002年时仍维持在4000炉以下,成为制约提产增效的一大瓶颈。徐国明利用平日里的经验积累,大胆提出了“增大出钢口直径”的建议。建议被采纳实施后,出钢过程温降降低10℃,为转炉提高炉龄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同时,他又从缩短冶炼周期入手,积极推广“一次拉成”操作,准确判断转炉终点成分和温度,带领班组将一次拉成比率提高到37%,从而使吹炼过程时间大大缩短,冶炼周期平均缩短了4.6分钟,对改善炉况延长炉衬寿命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公司转炉平均炉龄均保持在10000炉以上,成为国内最“长寿”的含钒炼钢转炉。

破解转炉运行“密码”

“只有坚持不断创新,才能增强产线的市场竞争力,创新永远没有终点!”外表看起来一副文弱书生模样的徐国明,在工作中从不缺乏创新精神,他先后提出多项先进操作法,以炼钢工艺的升级带动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

转炉系统的生产成本占整个炼钢系统的80%以上,降低转炉炼钢成本对于控制炼钢熔炼费来说意义非凡。随着成本目标任务不断倒逼,徐国明牵头组织开展降低石灰消耗攻关,查阅了大量关于少渣炼钢的资料介绍,收集汇总钢水的各项指标含量,研究渣料的成分指标,提前介入控制等。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徐国明提出了在两座炼钢转炉上实行“少渣+留渣”工艺技术。“当时,我只是一个班的炉长,要想试验少渣炼钢法,需要所有班组、所有工友都参与,一炉一炉地多次试验才能发现区别。所以我要向每个班的工友都交代清楚才能开始试验。”“有时候,大家还担心,一旦试验过程中出现意外,再造成渣料浪费,会被公司扣钱。我就主动给大家讲,真要扣钱,就由我一个人承担,绝不连累大家。”就这样,在徐国明的指导下,他们用一个多月时间、试验了100多炉钢,通过在实际操作中调整渣料的加入时机和控制供氧,减少过程“返干”现象,提高了炉渣脱除硫、磷的效果,促进石灰消耗同比降低11公斤/吨,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年可创效近千万元。

创新就意味着要打破常规、标新立异。150吨炼钢转炉是公司所有炼钢转炉中最大的,生产工艺也是最先进的,从某种程度上说,150吨炼钢转炉工艺的创新进步代表着公司炼钢系统的整体水平。几十年来,半钢炼钢吹氧过程一直采用“变压变枪操作法”,吹炼过程控制比较灵活,对于40吨转炉比较适用,但未必适合于百吨以上的转炉。当时王宝华段长提出150吨吹炼过程应采用“恒流变枪操作法”。我翻阅了大量技术资料,了解同行业企业百吨转炉吹炼过程控制特点,结合自己多年的实际操作经验,配合王段长完善了该操作法。目前该操作法已在150吨、120吨炼钢系统全部转炉得到应用,并引来兄弟单位的多次现场观摩学习,使得日产万吨的目标在150吨转炉作业区得以实现;石灰消耗明显降低,由原来的52千克/吨钢到现在的30千克/吨钢以内,综合经济效益显著,年可创效1000万元以上。公司主管领导对这项创新是这样评价的:“这种创新是承钢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更是职工观念转变的一次升华!”

徐国明还先后组织实施了“溅渣护炉操作法”,推广半钢炼钢“炉渣两循环”操作法等,着力破解国内最大含钒转炉的运行“密码”,引领世界含钒铁水炼钢技术不断创新。徐国明反复摸索出溅渣护炉操作,从实际操作中比较不同终点时调渣料的配比和溅渣时枪位变化对溅渣效果的影响,提出“溅渣护炉操作法”,将转炉炉龄提高到17461炉,创出世界含钒转炉炉龄之最,累计创效达亿元以上。

150吨炼钢系统在生产DD12-TG、SPHC-MRT、CFDM等低磷控氮品种钢时,由于成品磷要求控制在0.012-0.015%以下,成品氮要求控制在50ppm以下,依靠吹炼前期直接脱磷难度较大,严重影响产品质量。为破解难题,徐国明有时候在现场一站就是几个小时,通过长期现场求证,摸索出一种“铁水预脱磷+半钢预脱硫”的工艺操作方法,通过改善半钢入炉条件,成功解决因转炉磷含量控制困难造成钢水氧化性强,氮含量难以受控的问题,转炉终点氮含量环比降低12ppm,品种钢一次开发成功率达到100%,全年创效1500万元。

开启一键炼钢新模式

从“钢铁大国”到“钢铁强国”的转变需要一流的工艺技术做支撑。徐国明作为河钢承钢一键炼钢技术的牵头人,根据河钢承钢独有的半钢冶炼技术特点,在炼钢系统中融入新一代信息技术控制手段,加入自动加料、自动吹氧、副枪自动测量等多个子模块,实现了炼钢过程的自动化模型控制。截至目前,河钢承钢三座150吨转炉的转炉枪位、吹氧流量二级模型自动控制率达到99%以上,副枪和转炉底吹达到100%,一键炼钢技术得到全面应用,对促进炼钢操作的标准化和系统化,提高炼钢生产水平,降低钢铁料及合金成本,促使品种、质量再上新台阶具有重大的意义,一键炼钢技术的开发应用,结束了钢铁行业凭经验炼钢的历史。

“只有我们这个环节炼出好钢,下一个环节才能生产出好产品!”为了将钒钛特色转化为效益优势,凭借高端钒产品抢占国际市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徐国明大胆探索将钒元素优势应用于汽车钢领域,通过研究钒元素析出机理,优化含钒铁水炼钢技术,推动含钒汽车钢生产技术走向成熟。生产出抗拉强度达850兆帕级别汽车大梁钢C850L,填补国内空白,实现了高强度汽车大梁钢的国产化,打破长期依赖进口的状况。

作为河钢承钢首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徐国明无私地把自己学到的本领传授给更多的人。他制定了“以点带点,以点带面,以面织网”的阶梯式人才培养制度,即从每道工序中抽调精英骨干加入工作室,由徐国明进行集中授课,培养技术创新兴趣,集中优势力量攻关生产难题和技术瓶颈,实现以点带点。同时,这些精英骨干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后,又带动了各自工序内部职工技能的提升,实现以点带面,最后多道工序的岗位操作能力得到增强。截至目前,累计有100余人加入工作室,大学生比例达80%以上。

作为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徐国明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名学员,他把狠抓“三基”管理,即:抓基层、夯基础、苦练基本功,通过开展“每月一赛、每月一评”活动,把炼钢工、合金工、脱硫工、接铁工都组织起来“打擂台”,让“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在产线蔚然成风。据统计,“徐国明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先后为产线培养200余名基层生产骨干,先后获得承德市能工巧匠、河钢集团炼钢技术能手、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钢铁行业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先后申请专利12项,获得省级创新成果7项,成功开发新品种26个,涉及汽车用钢、低合金高强钢、高端冷轧基料、耐候钢和超薄规格带钢等五大系列高端品种,将河钢承钢1780生产线品种钢比例从不足30%提升到90%以上。

创新永远在路上。从近乎原始的“一根钢钎来钢炼”到全部数据实施跟踪的一键炼钢,徐国明和他的伙伴们在炼钢炉前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一次次跨越。一次次成功跨越在带给徐国明荣誉的同时,也让他一次次面临更加复杂的难题和严峻的挑战。一键炼钢带给河钢承钢的是高效便捷的生产模式,也必将开启智能化炼钢的美好未来,徐国明对此充满了期待。

(原载于2019年4月13日《河北工人报》第8版 河北工人报记者宋宝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