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分类69 > 正文

不同的人有什么不同的心愿

摘要: 不同的人有什么不同的心愿最佳答案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不同时期的人生愿望,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幽默精灵G9给大家精心整理...

不同的人有什么不同的心愿

最佳答案 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不同时期的人生愿望,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幽默精灵G9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不同的人有什么不同的心愿1

#请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什么是人生#不同时期,对人生就有不同的要求,理解和感悟。现在只需要父母健康,自己健康。小孩身心健康,有一个稳定的工作,良好心态。认认真真做事,好好做人。过两年有根自己的家庭,有人关心,呵护。我呢?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再抑郁下去了。

不同的人有什么不同的心愿2

恐惧是暂时的,

但是遗憾是永远的!

今天我收集了几位不同年纪的人说一说他们的人生遗憾,让我们看一看别人的生活有没有和我们类似的人生!

我今年62岁,我最大的遗憾是,年轻的时候,没有用更多时间去陪伴妻儿,年老的时候子欲养而亲不待…

我今年45岁,我很遗憾我没有利用好投资机会,这些机会本来可以让我的财物状况更好,我很后悔因为我的胆小错过这些…

我已经50岁了。我主要遗憾是,我后悔去取悦别人,让别人定义我是谁。我想说:如果重来一次,我会选择过自己的生活,不再去在意别人的看法!会让自己更加坚定和自信.

我今年35岁是一个医生,我很遗憾没有在我父亲去世之前,满足他吃冰淇淋的愿望,我想说:请一定要给你垂死的亲人他们所想要的一切食物,冰淇淋,小吃,甜点。

我今年27岁,我很后悔我选择了一个我不喜欢的专业,所以我计划休学一年,然后重新回到大学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

我今年20岁,我很遗憾我错过了我最爱的女孩,因为我的害羞和不自信。

我今年16岁,我很遗憾我没有出生在其他家庭,在一个充满敌意,而且没有任何稳定性的家庭中长大,我讨厌冲突,我渴望宠爱。

我今年10岁,我很遗憾没有让外婆知道我有多爱她,外婆去世了…

最后,我想用人民日报中的一段话来结束

朋友,你生活中哪些遗憾的事情,可以评论区谈论哦!

我是南巷清风,这个频道是一个分享温暖的账号,欢迎加入!

不同的人有什么不同的心愿3

最近,我们在后台收到这样一条留言:

“KY小姐姐,我是一个活得很纠结的人,只要白天遇到想不通、不顺心的事情,晚上就会越想越睡不着。虽然今年已经30岁了,但感觉自己在处理问题上很不成熟,常常欠考虑,做选择时也找不到最优解。

我很羡慕身边那些人间清醒又成熟的人,ta们总能找到自己要走的路,知道自己当下该做什么。我要怎么做才能像ta们一样成熟通透呢?”

其实,有些人之所以能活得明白,确实是因为ta经历了许多,也就想明白了许多。不过一个人是否成熟通透,与年龄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为大家总结了活得「成熟通透」的人一般会有的9个特征,这些特征都是我们能够培养发展的,愿年轻的你也能踏上越活越明白的人生之旅。

1. 擅长自我觉察与反省,

有「清晰稳定的自我」

自我探索是一场持续终生的旅程,那些活得明白的人一般会更擅长自我觉察,包括觉察自身的喜好与厌恶、优势与弱点、目标与愿望。

在觉察的基础上,ta们也能够以一种接纳、不评判的方式进行自我反省,持续地探索自身的性格特征、情绪状态与行为的深层动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对自我保持觉察与反省能够使人拥有更高的自我概念清晰性(self-concept clarity),也就是能够对自我有更清晰、明确和相对稳定的认知(Campbell, 1990)。

拥有清晰而稳定的自我,能够让人明确自己的核心需求,遇事不纠结,更少精神内耗。研究发现,高自我概念清晰性能够使人在面对消极事件时更少被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困扰,也能够保留更多的认知资源,以更有建设性的方式来应对压力和处理生活中的难题(Kusec et al., 2016)。

2. 知道“自己有很多面”,

并能灵活地调用它们

一个自我发展成熟的人更难被一两个标签定义,ta们往往拥有更高的自我复杂性(self-complexity),理解自己“有很多面”,它们彼此不同,却都是自我真实而重要的一部分。

就像法国心理治疗师弗雷德里克所说的,“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两者不可分割,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人。”

自我复杂性高的人一般能够在面对不同场景和需求时,灵活调用出自身的不同方面,在适应以不同社会角色的要求,这是自我发展成熟度高的一种表现(Rafaeli-Mor & Steinberg, 2002)。

比如,一些成熟的「姐姐」型女性可盐可甜、可飒可爱,既能在职场能表现出独当一面的强大,也能在朋友或伴侣面前也表现出善解人意的温柔,这样的她们遇事更能灵活变通,对复杂的生活也有更高的适应性。

3. 对自己情绪诚实

情绪诚实(emotional honesty)意味着能觉察一个人内心真实、深层的情绪,也愿意选择将自己的真实情绪表露出来(Brill, 2000)。这是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但想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

为了能够达成某些目的,有些人在生活中会习惯性地粉饰情绪,比如为了取悦他人强颜欢笑。然而,伪装情绪会导致情绪功能失调(emotional dissonance),诱发更多的消极情绪,开启一种“高耗能”的生活模式(Abraham, 1998)。

成熟的人能够对自己情绪诚实,是因为ta们能够看明白「情绪多样性」的价值。尽管我们都追求开心快乐,但悲伤、愤怒、恐惧等消极情绪能够让人更好地觉察威胁,共情他人,从挫折中吸取经验,它们就像是人体的微量元素,不需要太多,但也不可或缺。

理解「情绪多样性」的价值,才能更好地接纳自身的负面情绪,成为对自己情绪诚实的人,与他人建立起真诚而非虚假的联结,也活出更真实的自我。

4. 能保持「有意识的无知」,

放下预判接触不同的人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叫做普洛克路斯忒斯(Procrustean)的强盗,他开了家黑旅店,店只有一张床,如果他的客人很矮,他就会把人的腿拉长;如果客人太高,他就会把人的腿截短,以适应床的长度。

很多人心中都有一张“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认为自己相信的东西便是真理,希望他人都能够按照ta们内心的标准来生活和看待问题,而这其实是内心发展不成熟的一种表现。

我们所处的世界存在多元的价值观,活得成熟通透的人能够看到并接受这一点。Ta们具备高开放性(openness),能够对思想、价值观以及新经验保持开放,欣赏多元化的观点, 也能对他人包容。

Ta们也能够通晓自己在很多方面是“无知”的,并且保持谦逊与求知,带着「有意识的无知」,放下内心的预判,去接触与自己不同的人。

正如塔勒布在《随机生存的智慧》中所写的,“有意识的无知,如果你做得到的话,可以扩展你的世界,它可以让事物变得无限。”

5. 不追求短期快乐,

关注长期价值

追求享乐是人类的一种本能,然而,一味追求享乐会使人成为“现在的奴隶”——仅关注眼前的快乐与感官刺激,以牺牲未来的利益为代价满足当下的欲望(Ben-Shahar, 2007)。

那些活得更加成熟通透的人,往往不会仅沉溺于短期吃喝玩乐带来的享乐型幸福感,还会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实现型幸福感(eudaimonic well-being),也就是更关注长期目标、意义、个人成长和价值的实现(Deci & Ryan, 2008)。

研究发现,追求实现幸福感的人更能够专注于长期目标,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体验到人生意义感,从而拥有更加成熟富足的心灵(Henderson et al., 2013)。

对实现型幸福感的追求,也使ta们在做事时会更关注ROI——投入产出比(Return On Investment),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等资源投入到真正有助于实现长期目标的事情上。

6. 不会走极端

在我们长大成熟之前,小孩子的世界往往是非黑即白的,认为世界上有明确的好人和坏人、绝对的正确和错误。随着年龄的长大,人们才逐渐能够理解和接受更复杂的人、情感和关系。

然而,很多不成熟的成年人仍然会保留非黑既白的、两极化的思维方式,这让ta们容易走极端。比如,只要做不到百分之百的完美,就是完全的loser;只要伴侣有一次没有照顾到自己的需求,ta就是“根本不爱自己”。

成熟的人能够告别这种思维模式,而在情绪、认知、行为、自我-他人关系等方面追求「平衡(Balance)」的生活智慧,比如——

情绪:不只追求积极情绪,也接纳消极情绪;认知:既避免冷漠,也避免执念;行为:工作与生活、休息与忙碌的平衡;自我-他人:既不会过度关注自身、也不会因过分照顾他人而迷失自己。

不走极端、追求平衡,能够使人拥有更“宁静的自我(quiet ego)”,这是一种更和谐、成熟的心理状态,让人更少被焦虑所扰,活得更从容(Wayment et al., 2015)。

7. 不执念强求,

接纳「不确定性(uncertainty)」

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常常会使我们感到陷入焦虑和迷茫,而接纳不确定性是智慧和心智成熟的一种表现(Glück J., 2018)。

无法接纳不确定性的人往往会有一种“应该思维”——觉得生活应该会按照自己的预期展开,试图让真实的世界臣服于头脑中设想出来的世界的样子。

比如,我们可能会觉得“我应该找到更好的工作”“我的伴侣应该能和我一直在一起”。当设想的“应该”变得不确定时,人们会便会很容易陷入失望和怨恨。

那些活得更成熟通透的人更能接纳不确定性,往往是因为ta们能够破除对生活的“应该思维”,对生活抱有合理的期待。

Ta们能够区分现实和头脑中的愿望,对于现实和愿望的差距抱持一种允许(allow)的态度——停止与世界为敌带来的内耗,允许一切发生,接纳自我的渺小和人生的无常,不执念强求,便也能找到内心的笃定与平和。

8. 懂得「等待」的价值

在这样一个浮躁、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迷茫就像是一种常态。我们内心的诸多煎熬感,其实来源于我们总想要尽快结束迷茫,到达未来。

然而,就像四季的流转,正处在秋季的我们无法略过冬季就到达2023年的春季。活得更成熟通透的人懂得「等待」的价值,ta们能够把一些尚未获得明确答案的问题搁置起来,不急着度过迷茫期,而是能够等待时机出现。

学会「等待」,意味着我们能够以发展的视角来看待自我和生活。在等待中发展自我,积蓄力量。

9. 保持行动,躬身入局

最好的「等待」方式,是在行动中等待,在等待中行动。

那些越活越纠结的人,往往是陷入心理反刍(rumination)的状态,反复思考那些负面的体验,于是困在了头脑里对真实世界的想象中,进入“越想越想不通”的恶性循环。

活得成熟通透的人会先行动起来,与现实保持接触,关注真实的、正在发生的事情,而非头脑中虚拟的、想象的事情。

有行动,才能开启新经验的探索,处境会发生变化,人才能得以发展、成熟。我们经常说要寻找真实的自我,但其实自我并不是被找到的,而是在行动中生长出来的。

人格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无论当下的你是什么样子,随着我们人生体验的增长,那些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人、经历的事、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都在持续塑造着我们。

智慧无法传授,需要我们在行动中才能亲身体验。正如赫尔曼·黑塞在《悉达多》中写道的:

“智慧是无法表达的。当某个智者试图向人表现智慧时,听起来总是很愚蠢……人们能够传授知识,却不能传授智慧。人们能够找到它,能够生活于其中,能够享受它,能够因它而造成创伤,但是人们不能够叙述和讲授它。”

保持行动,躬身入局,愿我们都能越活越明白。

今日互动:你见到过的活得「成熟通透」的人有什么特点?

References:

Abraham, R. (1998). Emotional dissonance in organizations: Antecedents, consequences, and moderators. Genetic, social, and general psychology monographs, 124(2), 229.

Brill, R. R. (2000). Emotional honesty & self-acceptance: Education strategies for preventing violence. Xlibris Corporation.

Campbell,J.D. (1990). Self- esteem and clarity of the self- concep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9,538- 549.

Deci, E. L., & Ryan, R. M. (2008). Hedonia, eudaimonia, and well-being: An introduction.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9(1), 1-11.

Glück, J. (2018). Measuring wisdom: Existing approaches, continuing challenges, and new developments.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73(8), 1393-1403.

Henderson, L. W., Knight, T., & Richardson, B. (2013). An exploration of the well-being benefits of hedonic and eudaimonic behaviour.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8(4), 322-336.

Kusec, A., Tallon, K., & Koerner, N. (2016).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causal uncertainty, causal importance, self-concept clarity and their relations to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45(4), 307-323.

Rafaeli-Mor, E., & Steinberg, J. (2002). Self-complexity and well-being: A review and research synthesi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6(1), 31-58.

Wayment, H. A., Bauer, J. J., & Sylaska, K. (2015). The quiet ego scale: Measuring the compassionate self-identity.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6(4), 999-1033.

发表评论